近幾年,無源物聯網(Passive IoT)憑借其“零電源依賴”的創新理念,成為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顛覆性方案。這項技術通過從環境中“竊取”能量實現設備自供電,徹底擺脫了電池壽命與布線成本的束縛,為海量啞終端的智能化管理開辟了新路徑。
一、技術原理:能量捕獲與反向散射通信的協同
無源物聯網的核心在于“能量-信號”雙模協同機制。設備通過能量收集模塊捕獲環境中的微能量,包括射頻信號、光能、熱能、機械振動等,將其轉化為電能驅動芯片工作。例如,無源RFID標簽通過接收讀寫器發射的射頻信號,利用電磁感應產生感應電流,為數據調制與回傳提供能量。而反向散射技術則通過調制載波信號實現數據傳輸:設備將采集的環境數據編碼后,通過調整天線阻抗反射或吸收特定頻率的射頻信號,將信息“搭載”在環境電磁波上發送至接收端。這種“借力打力”的通信方式,使設備在極低功耗下即可完成數據交互。
二、核心特征:突破傳統物聯網的三大邊界
零維護成本的長壽命設計
無源設備無需內置電池,理論上可無限期運行。以5G-A無源物聯網為例,其標簽在實驗室環境下通過采集5G射頻能量,可在180米范圍內持續工作,壽命遠超傳統電池供電設備。這一特性在工業監測、倉儲管理等需要長期部署的場景中優勢顯著,例如青島海爾5G智慧工廠通過部署無源物聯標簽,實現物料自動盤點成功率99%,且設備零維護。
超低成本的大規模部署能力
無源設備結構簡單,僅需能量收集模塊、傳感器與通信芯片,成本可低至0.3元/個。中國移動在零售商超盤點場景中,采用高頻RFID技術實現月頻次盤點,單標簽價格優勢使其成為海量消費品管理的首選方案。此外,無源物聯網支持“一網多能”,如中移物聯平臺通過統一接入協議,兼容單點式、組網式、蜂窩式多種設備,進一步降低部署復雜度。
突破距離限制的組網進化
傳統無源技術受限于能量密度,通信距離通常不足10米。而5G-A無源物聯網通過創新空口設計與極簡協議棧,將室內讀取距離提升至24米,室外長距達500米。例如,在杭州亞運會電競場館中,無源物聯標簽可實時監測溫濕度,覆蓋范圍覆蓋整個場館。更值得關注的是,蜂窩式無源物聯網(無源3.0)利用基站規模覆蓋優勢,實現“全程全網”連接,為跨區域資產追蹤提供可能。
?